“莒县书画六老”艺术初探
日照博物馆馆长 张启泽
莒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时期为莒国,后为州、为县,不绝于史,是中国千年古县,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书画)”。莒县的美术活动非常久远,从最古老的刻画文字到后来工艺先进的造型艺术,从汉代众多的石刻画像到现代发达的书画艺术,莒地人民用不同的形式,传承着祖先的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传承。进展到近代,国内外文化思潮相互碰撞,这一时期莒县的书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涌现出庄陔兰、邴宛麟、管廷鹗、管廷献、管象晋、于畺臣等一批书画名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莒地的书画艺术在顺应艺术潮流的发展过程中,谱写出了新篇章。其中, 崔祝生、宋式云、任英民、王玉宽、张静波、王艺石“莒县书画六老”便是卓有成就的先行者,他们代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莒县书画家的梦想和审美追求。为推动莒县及鲁东南地区的书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莒县书画六老”称谓由来
与画派不同,“莒县书画六老”的称谓,并非因其艺术风格或主张的相同、相近,而是有如下几点原因:其一,他们皆为莒县人。六老皆出生于莒县,中年时,虽大多颠沛流离至外地,最终却仍回莒县定居;并在此创作大量书画作品;其二,他们生活年代大致相同。六老出生于1905~1923年间,卒于1995~2009年间,年龄相近,皆经历过抗战、文革等特殊时期;其三,他们成就相近。六老虽擅长领域不同,艺术风格各异,但他们都具有十分深厚的书画功力,成就相近,代表了当时莒县书画艺术的最高水准;其四,六老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任英民为宋式云之师,宋式云为张静波之师,三人皆曾共事于莒县工艺美术厂,并相互合作,书画唱和,作品众多。每幅作品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体现了他们和谐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很多作品皆为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六老皆为莒县书画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由崔祝生先生牵头在当时的临沂地区率先成立莒县书画篆刻学会等书画组织,以书画会友,并经常组织中青年书画家到乡镇、厂矿、学校、机关举办书画笔会,共同推进莒县书画事业发展。闲暇之余,六老常聚集于文心亭西南侧的茶馆中,谈古论今,进行艺术交流。可以说,“莒县书画六老”这一称号,它是六老不同艺术风格的总和,涵盖了他们不同的艺术经历及成就。
虽说,六老早已相识,且书画成就广为人知,但初时并未有这一称谓。此称谓据王君安和苏兆庆先生回忆始于1991年。当时,莒县人民政府与莒县政协拟于九月九日老人节期间联合推出六老书画展览。在拟定展览名称之时,受“山东五老”名称启发,遂定为“莒县六老书画展”。此后,六老又多次以此为名举办各类活动。自此,他们六人始真正以“莒县书画六老”著称于世,并为世人所尊敬。2009年1月,96岁高龄的宋式云先生在其书斋碧梧山房与世长辞。他的去世标志着对日照、临沂乃至山东画坛影响长达近30年的莒县书画六老时代结束,并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莒县书画六老生平及艺术成就
六老的生平经历大多富有传奇色彩,坎坷的生活经历既锻炼了他们的内心,也锤炼了他们的艺术。在数十载的艺术生涯中,六老以其奉献与追求书写了他们平凡而又辉煌的人生。“理想必实现,奉献一砖多一砖,奉献一瓦多一瓦,人人多多;历史在发展,前进一寸高一寸,前进一分高一分,时时高高。”崔老自撰的这副对联,不仅代表了他自己的心声,更是六老人生的真实写照。
崔祝生(1904年~1997年),莒县刘官庄镇汤家庄人。自幼聪颖,喜欢读书,酷爱美术书法。7岁始习练欧、柳,11岁外出求学,19岁考入山东省立师范艺术专修科学习,受教于著名画家吴天墀先生。毕业后在济南、曲阜师范任教员,后赴泰安任山东省政府宣传处美术科员,两月后转任滋阳(今兖州)县教育局局长。1932年考入上海美专新设的美术绘画研究所,成为该校第一届研究生,受刘海粟、潘天寿等大师指教,系统研习了西洋画、国画、木炭画、素描及书法艺术,且在业余时间听取了鲁迅先生关于木刻艺术的讲座,并加入木刻研究会。而后辗转济南、四川等地从事美术教育。1947年在济南与他人合办中国私立艺术专科学校,他先任教导主任后任校长,著名画家黑伯龙、刘鲁生等先生均曾在该校任教。济南解放后,他先后被推选为济南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济南市美术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美术创作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966年冬,被“下放”到偏僻的农村老家,连任五届莒县政协常委。直到1997年9月去世的30多年里,一直居住在老家汤家庄村。
崔祝生可以说是六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他书画兼善、专治精博、人品如玉,是莒县当代书画界领军人物之一。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书画艺术就已见重于省内外。他于油画、水彩、素描及水墨写意画等方面均有独到的研究,尤善花鸟、人物。他的绘画艺术融中西画法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既吸收了油画的线条、色彩与结构,又秉承了国画的灵动、含蓄和传神,可谓是中西合璧,浑然天成。多年来,在国画创作上,他结合书法用笔,虚实相间,静动结合,刚柔相济,寄老辣于稚拙,寄豪放于质朴。在用笔上,讲究精微简洁纯正,传神秀美飘逸,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1966年,被“下放”回乡之后,崔老并未因此而苦闷,反而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面对现实,并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书法艺术的研究上,也即在这一时期,他深入生活、师法自然,书法功力精进,终成一代大家。他的书法先是临摹篆、隶、魏碑和唐楷10余年,而后练习行草,取二王、颜鲁公、怀素、王铎、于右任等诸家之长,尤以对颜体行书的研习最为著力。在书法用笔上,他注重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从文学、诗词、音乐、美术、篆刻等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将绘画的技法、意境和审美情趣融于书法,形成了古朴奇拙、遒劲挺拔,用墨酣畅淋漓、凝重丰厚的独特书风。在布局上,不饰雕琢,做到藏露互参,一气呵成,于稚拙中见精神,体现了沉雄博大、浑厚朴质、似稚实辣、古朴天成的艺术风格。
崔老常说:“初学书法者,须专一家,以定根基;要骨骼以立者,需借古人之精华,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为此,在习书练字过程中,他集各家之长,以幼时欧柳为基础,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书法风格,在书画界颇负盛誉。他的书法作品不仅被当地人视为珍品,也深得海外朋友的喜爱。1989年,他的作品在广州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使海内外书法大家耳目一新,在羊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86年,崔老将自己珍藏多年的54幅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莒县博物馆,以求补益后学。
任英民(1911年~1998年),莒县浮来山镇任家庄村人。从曾祖起连续三辈酷爱书法艺术,皆习欧字。任英民先生幼承家教,初以欧为基,继而习赵孟頫。十七岁被招考为区立高等学校教员。此间正值晚清翰林庄陔兰应邀在莒县城重修莒志。任老第一次拜见庄翰林,即受到翰林的赞评和器重,遂在庄翰林指导下转习颜字,书艺有了长足的长进。翰林为应酬世俗繁杂的索请,常让任老为其代笔。1935年,至青岛惜福镇小学教书一年多;1936年,应已在咸阳任县长的邵立均先生之邀,到咸阳县政府任职;1947年,到青岛齐鲁公司任科长;青岛解放后,先后在工商局和建筑公司工作;1955年,先后调甘肃省设计院、城市建设局和市政管理处工作;1966年,“下放”回原籍。自1981年以来,连任五届莒县政协常委,并被聘为临沂地区书协副主席、日照市文联、莒县文联及莒县书协的名誉主席,1990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任老一生对艺术追求精益求精、笔耕不缀,无论走到哪里,必有笔墨相伴。他把书法作为业余时间的最大乐趣,八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书法功力日益深厚。尤其在西安期间,任老曾有幸拜见了前往西安视察的于右任先生,得其嘉许和指教。后经于先生引荐,他又拜见了以汉隶、魏碑见长的著名书法家寇遐,并多次受其指教,博研了汉隶、魏碑、商周钟鼎以及晋唐书法。至此,任老的真草隶篆诸体皆有精进,形成了俊逸遒润、朴茂厚重、潇洒灵动、严谨精到的风格,晚年以行、草书著称。他对绘画、文学、诗词等艺术也都有较深的研究。心清神逸之时所作水墨兰草,清劲、温润、挺秀、雅宜,颇得平和典雅之韵,深受大家的喜爱。诗词、联句虽不常作,然兴之所至,亦必有清词丽句。他的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内外一些重大展览,并为山东、湖南、甘肃、福建等省文史馆收藏,还被作为珍贵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其名被编入《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
宋式云(1914年~2009年),原名学信,字中孚、峦谷,别署竹溪、海右画奴,居室碧梧山房。莒县城阳镇西大街人。初中毕业后,入莒县国术馆学艺,后应聘小学教师。抗战爆发后加入国民党县长许树声创办的政治部受训,一年后,经艾光楼同志引荐,赴沂水下蔚村抗大党校山东分校学习,后赴沂水南墙峪村“鲁艺”山东分校学习美术,得王韶洛、杨敬石、臧仲文诸名师指点,深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理。日寇大举“扫荡”沂蒙山区时,学校“化整为零”,返乡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时局动荡,流落南京等地,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辗转南方各省。建国前夕,复员回家,在县城小学任美术和体育教师。1974年离休,而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国画艺术的创作研究活动中,并参与创建了莒县城阳工艺美术厂。 历任莒县政协常委、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临沂画院副院长、日照市文联名誉主席。1990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宋老的书画技艺可以说是转益多师、终集大成。他自幼便酷爱绘画艺术。12岁始,遍访乡里画界名流。曾受教于著名画家于畺臣(辰)、于小臣、李伯羲、民间雕塑家马明江、刘鹤仙等。每遇佳作,常伫立于画前,如痴如呆,久久不肯离去。读小学时,即已崭露头角。翰林庄陔兰看了他临摹郭熙的《早春图》后,大加赞赏,并当即挥笔为其题词。宋老初学即从山水入手,临摹清初四王,继学马远、夏圭,后逐渐拓宽画路,花鸟、禽兽、人物俱入腕底。远涉宋代工笔重彩,清代恽南田、蒋南沙、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任伯年诸家的工笔、小写意,近取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大写意,皆得其神韵。他常言:学多家多派,决不可猎奇,而是为得众家滋润,师古不泥,不为古人画奴,学为我用,每学一家一派,决不草率而过,而要精研细摹,得其精髓,取其塑造自我之所需,以践专精博取之道。
师法自然是宋老的又一绘画特点。他对于中国画传统有深厚的修养和深入的研究,又不被传统的格律所累,而是将传统活用,为自然所用,为我所用。常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言情。举凡翔毛花卉、草虫蔬果、走兽、人物、山水无不入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注重表达自己对真实世界的内心感受。他的作品从无矫揉造作之感,不仅技法纯熟而且境界高雅。他笔下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看似信手拈来,随意挥洒,无不透露出他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艺术功力。不论工笔写意,还是浓墨重彩,落笔迅疾,信手拈来,形神兼备,酣畅淋漓。其小品妙趣横生,特别精到;尤擅大幅巨制,粗中有细,大气磅礴,神完气足。耄耋之年,他画兴犹酣,先后在济南、潍坊、上海、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上海朵云轩画廊展览部主任、著名画家应诗流先生看过他的画展后,中肯地谈了观感:“先生人老画意新,作品很有气势,以淡墨表现古朴老辣的神韵效果很好;纵观他的画展,看不出地域性。” 1974年,宋老所作之《果园新客》以传统技法描绘祖国新貌,曾得到周总理的赞许。如今,他的大量作品被国家、省、市文史部门收藏,并刊载于《美术》、《齐鲁画刊》等刊物,更远传日本、美国、新加坡、南韩、香港、台湾等地。2005年,宋式云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于希宁题字和自己的92幅精品力作无偿捐给了新建的莒州博物馆。
王玉宽(1917年~2003年)字容普,号精勤室主人,莒县库山乡源河村人。6岁始读书、临颜字,后又习柳体,继而习欧体、赵体,同时学习绘画。14岁制印,17岁给人写碑文、作画。虽是农民,却以种田为副,以制印、画画与写字为主。后担任小学教师。自1981年起,连任五届莒县政协常委,先后被聘为临沂地区书协主席、日照市文联、莒县文联、莒县书协名誉主席。1990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王老一生书法、印刻、绘画无所不工,尤精于书法,擅长魏碑,其作品底蕴深厚,法度森严,其中以楷书居多,雅俗共赏,深受社会各界喜爱。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书法是六老中最为人熟知且社会流传最广的。他的笔迹几乎遍及大半个山东。他的字博览广取。魏晋诸家、汉碑篆隶皆有临摹,并广泛借鉴当代名人墨迹。凡是书画方面有一定造诣者,不论老幼,他均以礼相待,以师相尊,请大家给自己指正,并善于从别人那里发现并吸取所长,以不断提高、丰富自己。王老自号精勤室主人,数十年来笔耕不辍,终于凭藉 过人的勤奋和悟性,形成了工整秀丽、精到严谨、遒劲浑厚、温润典雅的书风。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展览,多家报刊杂志对其作过介绍,《大众日报》、《山东人口报》等栏目曾在几年的时间里一度以其题书作为长期专用标题。王老的大量作品被中央文史馆和山东、河南等省文史馆及海外收藏。其中1993年为山东省文史馆创作的千字文20条幅,尤为专家赞誉。出版了《王玉宽楷书千字文》字贴。
张静波(1923年~1995年)原名张庭垣,字汉臣,又字文山,莒县峤山镇牛家庄人。9岁入私塾,12岁转读学堂,13岁考入莒县城里高等小学,因家境贫穷而辍学,后经亲朋推荐入招贤完小,仅读半年,因“七.七”事变再次失学。1938年夏,投笔从戎,从事政教工作。曾先后于八路军沂水第三独立营、山东纵队第二旅、赣榆独立第一团等部队担任青年干事、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1942年离开部队,转入滨海抗日行署任文教科长、滨海地区文工团团长。1944年春在反“扫荡”中负伤。1946年任滨海地区支前指挥部秘书,带领民工支援莱芜、孟良崮战役。1948年秋转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1951年调沂水专署行政干校任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6年离休,1980年平反。1984年起连任三届莒县政协常委,1990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张老才华横溢,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有“莒县四大才子”之称。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虽未曾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凭其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广涉文学、诗词、书画、戏剧诸多门类,并皆有所成,其中尤以书法为最。16岁起即有诗作及曲艺作品发表,为《大众日报》早期通讯员。后专注于书法研究。读临法帖,研读书论,明察时尚,十年耕耘,书艺大进,书法刚健恣肆、灵动飘逸,点画由心,挥洒自如。原国务委员王光伟尝寄书赞曰“静波同志……书法苍劲有力,与武中奇书法共赏,各有千秋,堪称名家”。多次参加国内书画展,声誉日隆。1988年应省美协书协之邀,与宋式云一起赴济南举办个人书画展。其书作获得行家好评,不少作品流传海外。
王艺石(1920年~1997年),原名王安俊,字秀甫,笔名艺石。浮来山镇邢家庄人。王老一生经历坎坷。年轻时,曾因抱打不平而得罪恶棍,后被其污告,被捕入狱,受尽折磨。1944年至1945年,他曾组织参与敌后抗日运动,1951年任教于临沂地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65年调往临沂地区干部疗养院。1974年又调往临沂地区卫生局。临沂地区筹备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期间,他被借调从事筹建工作,1978年先生调回莒县文化局;1980年离休,回老家颐养天年,连续五届任莒县政协委员。王老历任莒县文联名誉主席、书协主席,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分会理事,日照市书协顾问,日照市书画院高级书画师,姓名被编入《中国名人大辞典》。
王老祖上以书法、刻碑为业。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私塾课业之外,于书法、绘画、金石多有涉猎,尤擅书法、碑刻。书法初习颜柳,后上追魏晋,溯源甲骨,糅合碑刻之金石韵味。曾得晚清翰林庄陔兰指点。在临沂任教期间,又曾与王小古、张寿民等书画教授交往甚密,互相切磋,最终形成了端庄平正、挺拔遒劲的书风。王老十四岁即显示过人才华,名重乡里。莒南大店“庄氏祠堂”刻碑,专程来请。书法碑刻遍及莒县、临沂、日照等地。其作品被许多博物馆、纪念馆收藏。许多作品流传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地区。
三、莒县书画六老对莒县及鲁东南地区书画艺术的影响及贡献
回乡定居后,六老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深的书画造诣,在培养新一代书画人才、推动莒县乃至临沂地区和日照市书画事业的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着深远影响。
六老是莒县近代书画艺术得以承续的中坚力量。六老在莒县乃至日照书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他们在继承前代书画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艺术成就,也为当代莒县及鲁东南书画艺术发展培育了中坚力量。近代莒县,先是日寇侵略,战乱频仍,后是“文革”十年,书画艺坛春天不再,许多书画家放弃了书画艺术。但六老凭借对艺术的热爱,在栖身的简陋茅舍中,他们依然用笔谱写着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为莒县书画艺术苑坛保存着一息文脉。艰苦的岁月磨蚀了他们最有创造力的青春,也成就了他们艺术素养的提升,为他们引领新时期的莒县书画艺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六老就没有现在莒县书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他们带动了莒县以及鲁东南书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六老为日照书画事业的薪火相传做了不懈的努力。六老向以平易近人、奖掖后学而著称。他们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水准的同时,又培育带动了大批中青年书画爱好者,使莒县的书画水平和书画队伍不断壮大。对于虚心求教的青年,即使仅有一面之缘,六老亦满腔热忱、倾心相教。据不完全统计,曾受过六老指教的后学,数以千计,迄今在书画界颇有造诣者亦不乏百人,如马世治、何乃磊、宋金鼎等一大批活跃于日照书画界的书画艺术家,皆为其中之佼佼者。六老的一些思想也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如对待艺术创作,六老特别重视其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认为艺术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应游离于人生之外。他们的作品,从不抄录风月颓废之词,这一点崔老的作品尤为突出。他的丹青翰墨,都带着强烈的爱国之心,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1944年春,他创作了题为“黎明之歌”的雄鸡报晓图,寓鼓舞抗日军民坚持到底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之意。解放后,针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他在代表作《藤萝》上题到:“秀外慧中美典型,世人重外不重中。藤萝秀外当是真,谁知慧中不慧中?”教育人们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画兰时又题到:“盛世起歪风,无权亦无勇。兰香开大地,权作百万兵。”
六老之后,新一辈书画家继承和发扬了六老的优良传统,立足现实,扎根生活,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乡土风情,以新的审美情怀和语言方式,构筑了鲜明的艺术风貌,使新时期的莒县书画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新的转变,独秀一方。尤其是以何乃磊为代表的沂蒙画派,继续以地域性题材绘画为主题,表现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精神风貌,使六老的精神和创作思想在新时期得以延续,使他们的优良传统得到新的阐释,更多地承载了当代的意义,也更加彰显了莒县书画艺术的地域特点。
六老还利用举办书画展、成立协会、送书画到基层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书画艺术普及活动。1987年,年逾六旬的崔老牵头组织成立了莒县书画篆刻学会。协会成立后,六老常常以书画会友,召开书画研讨会议,并分赴各乡镇、机关、厂矿、学校举行笔会,与广大基层书画爱好者面对面切磋、交流,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学习书画、爱好书画的热情。这是莒县现代最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书画社团,它对于当时和后来的书画组织或群体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短短几年时间,全县半数以上的乡镇、县直系统分别成立了书画协会或研究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笔会、书画展览及大展赛。各种类型的学习班相继登台亮相,书画人才迭出,为莒县、日照乃至临沂地区的书画艺术开辟了道路。所有这一切都为莒县画坛日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
六老作为省内外著名画家,归乡后受到莒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皆曾多年连任莒县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对莒县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并身体力行,为“浮来八景”的确定、浮来山的保护和修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尤以王艺石先生著力。1978年重修浮来山定林寺时,王老主刀镌刻了由郭沫若题写的“文心亭”碑,“校经楼”匾额等;其后,又遍游浮来山,对“浮来八景”实地进行了考证,对毁坏的八景重新进行了修葺,修复了“文心亭”、“卧龙泉”、“救生泉”等处景点,亲自题写并镌刻了“卧龙泉”、“救生泉”两碑。文心亭附近的“怪石峪”经他考证后,请崔老题写,并亲自摹刻上石。
为了让后人更多的了解刘勰,让莒地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王艺石先生依据史籍记载,对刘勰墓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并和好友卢省三发起筹建刘勰衣冠冢活动,崔老题写碑额,王艺石老先生题写碑文,张竹多配画,给后人留下了凭吊历史文化名人的好去处。定林寺中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于浮来”两块碑文,也是王老摹刻上石。
六老的作品由于传统功力深厚,画风严谨、雅俗共赏,正成为现今艺术品投资的热点,不断拉动日照书画收藏潜力的提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莒县书画六老对莒县及日照书画艺术的影响将会历久弥新、流芳后世。
注:六老生平及作品评价均参考自《莒文史资料》第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