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徐
徐邈,字仙民,原籍东莞姑慕(今安邱石埠子镇,自隋至1940年,一直属莒)。晋永嘉之乱,南逃京口。勤行励学,孝武延儒学,谢安举以应选,由中书舍人累官骁骑将军,达于从政。晚遭父忧,哀伤病卒,时年五十四岁。所注《谷梁传》、《正五经音训》、《五经同异评》,为时人所重。
徐
徐广,字野民,邈之胞弟。勤奋好学,至广尤精。百家之道,无不精研。累迁秘书监。刘裕受禅,广哀感涕泗,谢晦谓曰:“徐公将无小过。”广曰:“后为宋朝佐命,身乃晋室遗老,忧喜之事固不同时。”因更欷,遂乞归,年逾七十,犹岁读五经一遍,卒年七十有四。其著有:《毛诗背隐义》2卷、《礼答问》2卷、《礼论答问》8卷、《三礼杂签问》4卷、《史记音义》12卷、《晋纪》45卷、《车服杂注》1卷、《弹谱》1卷、《晋仪注》3卷、《孝子传》3卷。
臧荣绪(414年~488年)
臧荣绪,莒人,幼孤。躬自灌园,以供祭祀,故有“灌园叟”之别号。母丧,朔望辄拜。荐甘珍未尝先食。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纪、录、志、传百一十卷。又著《五经序论》、《续洞记》1卷。常以宣尼生庚子日,陈五经拜之。隐居京口教授,自号被褐先生。高帝为扬州刺史,徵为主簿不至。永明6年卒,享年七十四岁。
南朝·梁
臧
臧严,字彦威,焘之曾孙,东莞莒人。孤贫好学,性孤介,未尝造请,仆射徐勉欲识之,严终不诣,累迁湘东王宣惠轻车府参军。于学多所谙记,尤精《汉书》,王尝以四部书目试之,严答无遗失。官终镇南谘议参军。其遗作有:《栖凤春秋》五卷,又集十卷
刘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天监中,以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后与惠震撰经于定林寺。晚年启求出家,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及文之古拙;沈约谓其深得文理。
金
张莘卿(1110年~1179年)
张莘卿,字商老,世居城阳,至其祖迁居日桥。家贫闭户独学。宋末兵革,莘卿负书田间,自课不辍。金天德三年,甲科第二,初任河州防御判官,后迁回史馆编修,又入翰林院,应奉文字考满,补镇西节度副使。其文章温润峻洁,字画遒丽。在馆时所修《金太祖实录》,详略得宜。有文集十卷,大定十九年卒,享年六十有九。
元
邹惟新(生卒年不详)
邹惟新,莒城南郊邹家庄子人,及旌表节妇徐氏之子,家世业儒,五岁丧父,长而就学,聪慧过人。皇庆二年(1319年)乡贡进士,延乙卯进士第一(见《山东通志》),累仕至亚中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有文集若干卷,《重修莒志·艺文书目》称文集十卷。其存世之作莒地仅见《马山祈雨显应碑记》。
明
刘
刘璞(亦作朴),字尹孚,号柘山,莒州北乡冢头(今属安丘县)人。刘璞出身寒门,万历二十五年,乡试未第,复举博学宏词,旋即出任秦之县,政有清声,擢江西监察御史。任职之后,刚直不阿,时逢魏忠贤乱政,刘璞深恶,九个月上疏二十道,屡陈殿廷之失,直劾魏忠贤八可诛。此本章,旋为阉党所知,天启五年削职归里。天启七年,阉党暗遣爪牙至刘乡侦伺,刘察觉后,因暴怒,患暴疾身卒,其遗作有:《柘山奏议》一卷、《县志》、《四事豹斑集》一卷、
附:柘山文集简介
刘柘山遗作,原存《县志》、《四事豹斑集》、《莒志野述》、《莒田赋记》等多卷。1642年,清兵入莒,遭“壬午之难”,《四事豹斑集》与《县志》在此战火中散佚。1922年(民国11年),刘璞之九世孙刘继、刘鼎、刘凯等,申请县长周仁寿为之刊印《柘山遗稿》,周仁寿欣然应允,后由邑文人周兴南等为之集成,定名为《柘山遗集》,分上下两集:上集为《奏疏》二十篇,均为忧国忧民之建议;下集文八篇、杂记十四篇,其中《莒田赋证》,长千余言,历述自正德至万历七十余年中莒地课税之苛,酷吏之毒,害民之惨……以事系人,记之翔实,为明代志乘之典范。周兴南为之作序。《浮来山考》、《姑幕城考》、《七宝山矿记》、《论莒州风俗》等,皆独具一方乡土异彩,为后世写志之准绳。文集一并收入柘山诗作十余首,皆莒地山水之咏,有以诗证史之长。
夏云英(生卒年不详)
夏云英,女,莒州人。年满十三选为周宪王宫人,资色绝伦,琴棋、音律、剪裁一经耳目便皆隽妙。元妃卒,遂专内政。居宠能畏,不乐华丽,有贤德之声誉。二十二岁疾求为尼,法名慧莲。逾二年卒,享年二十四岁。其遗作有:《端清阁诗》、《法华经赞》(佛学著作)。《重修莒志·艺文》收其诗作三首,皆清腴秀雅,堪称一代才女。
赵
赵原(亦作元),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人,元末明初画家。洪武初年,奉诏绘古代贤者像,因触君怒被杀。其画风远师董元,近师王蒙,善焦墨,得苍郁幽深之致,兼攻竹石。其传世之作有:《溪塘草》、《晴川送别》等。
清
纪映淮(约生于1615年前后,卒于康熙中)
纪映淮,女,明金陵诗人纪映钟(晚号钟山遗老)之胞妹,小字阿男,适莒州进士杜其初之子杜李。早寡,以节闻。其《咏秋柳》云: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此诗后入《清诗别裁》,王士祯闻之,因作《秦淮杂事》诗云:
十里秦淮水蔚兰,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附文:
纪映淮,明末金陵诗人纪青之女。此女精经史,工韵语,闺中与其侄女松实皆具诗誉。
崇祯之初,莒进士杜其初,曾任绍兴知府。其初有子名杜李,十四岁入莒泮,入庠后随父任。杜李与纪映淮同庚,且有诗才,纪氏父子见而慕之,遂以映淮嫁之。
映淮夫妇甚谐,尝居房中联韵吟合,宾如也。崇祯十年许,杜一家归莒。翌年,纪映淮生一子。后杜其初病逝,至此家道日衰。
崇祯十五年初冬,清兵向莒境逼进,杜李劝映淮携老母稚子至城南云里村母舅家避乱,自己约同十数学友,投校到知州景淑范部下守土抗清。十二月莒城失守,杜李与知州等战死,同时殉难者数以千计(见《骸骨塔碑文》)。杜李等遗体,被乡里群葬于莒城北濠之阳,其莹为大土墩。至民国初年尚存“抗清好汉莹”及杜李□□□残石(相传此碑为清中叶破坏)。
杜李死后,映淮侍婆母,育孤子,其苦可知,此时其悲切心声,史乘尚存吉光片羽。见《调寄小重山》。
当纪映淮居孀煎熬之际,其诗作《咏秋柳》落于权臣王士祯之手,而遭轻薄之合,其胞兄得知致书怒责,王士祯惧而立坊其门,映淮怒而不受,借用耕牛将坊拉倒,以示反抗。地方官为避毁坊之罪,捏造 “纪映淮居孀不贞”、“其坊自倒”、“杜李为一方之霸,而天理昭彰”等谣言以搪塞,后有一批拍马文人写谤诗,编俚说,诽谤纪氏,迎合清之官员。但纪氏《坊文》存之于史,其节烈之事,散见志书,杜氏后裔,纪氏族人而今不知何处,但其节烈诗名,永存史乘。
卢
卢纯,字又诚,又字君一,莒城东南坪上人。世业儒,二十而庠,三十而廪,四十入贡,绝意宦场。有自京都下招为仕之函皆不复。自辟一室,藏书万卷,目览手勘,读无不记。晚年筑小文园于灵泉之上,作家塾,日与第子、宾友登临唱酬。纯性仁厚,妻唐氏亦乐善好施,在乡里德高望重。崇祯八年卒,享年七十岁。其著作有:《小文苑集》、《卢山稿》、《诗经要义》、《读书录》、《易经补注》。
其子卢永铨,承父志,厌科场,著有:《卢永铨千一诗稿》四卷、《午梦轩文集》八卷。
陈
陈,字倚霄,莒城东北隅人,乾隆四十九年岁贡。十岁能诗,至少壮即有诗迈郊( 孟郊)岛(贾岛)之誉,晚年居万松山,设馆教授。值乾隆皇帝南巡过此,献《万松山赋》,蒙帝赏识,召之京都,作馆王邸,而得纵观《四库全书》,其学识更为渊博。乾隆四十九年,朝廷举办“千叟宴”,应邀入席,赐诗章、“鸠杖”、“银币”。旋里不久,老疾,尚能读《小东园文集》。一日读毕,谓家人曰“吾已了此事……”,掩卷而终,终年七十七岁。其遗作有:《荣烛堂随笔》十二卷(初稿为《虚谷集》),此书于光绪十二年(1887年)由国史馆纳入文苑书目;《万松山赋》(该作献于乾隆皇帝);《莒志拾遗》(此作居家时新撰,清《嘉庆莒州志》辑入);《翰墨林》(书已佚,其序存《重修莒志艺文》);其诗作《送暴公旋里》、《夜过九里泊》、《登重海楼》等多首,已收入《重修莒志》。
于学谧(约1747年~1777年)
于学谧,字小晋,又字靖之,莒州城南于家庄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工诗辞,长书法,性嗜古,藏书甚多,旁及佛学。书画大家,钱载对于激赏,常对人语曰:“得心契者,惟于生一人耳!”卒年仅三十岁。其遗作有:《焚馀诗草》、《玉台词》;另有书、画、联遗作一宗。
庄
庄咏,字赓堂,莒州大店(今属莒南县)人。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嘉庆四年进士。曾仕直隶、任县、任邱县令。深知民苦,捐俸购置车马而充驿站徭役,政有清声。嘉庆十八年擢仓州,未几告归,卒于家乡。其遗作有:《学庸困知录》、《杜律浅说》。
张
张秭,字京生,号岫,莒州马山南人。雍正初廪贡,候选训导。因母老,两兄早故,绝于仕进,居家养亲课子,诗酒自娱。工书法。其遗作有:《桐荫堂诗钞》。
庄
庄瑶,字琪园,莒州大店(今属莒南县)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次年连捷进士,旋仕工部都水司主事,后擢郎中。道光二十年授湖北荆宜施道,再调河南彰怀卫道。曾受道光皇帝召见,得“办事朴实”之褒。晚年归里,曾奉旨在乡举办团练,抗御捻军。同治四年卒于里,赠太仆寺卿。其遗作有:《庄谣式古编》二卷、《声韵易知》二卷、《小琅馆古近诗》一卷。
张丕经(卒于光绪之初,时年七十余)
张丕经,字凤纶,又字云亭,莒城东北三户庄人。光绪初莒之名诸生。性倜傥不羁,工书画,厌场屋,其书法精颜柳而不为其拘,其诗画豪放绝俗。晚年自号悔迟,亦号天石桥道人(峤山有天石桥)。足不履城,隐居峤山,纵情诗酒。其遗作有:《菊花百咏》、《天石桥文集》。
李继芳(1820年~1899年)
李继芳,字怀白,莒州沭东姜庄人。自幼聪慧,每见佳作,读一二遍即能成诵。少壮逢捻军之乱,随绝意科场,致力诗词古文。晚年贫甚,才益高,与诸城名士尹彭邑文人庄逵兰等结诗会于虬云山,继芳被推为诗老。其遗作有:《虬云山房诗抄》。
张祥云(生卒年不详)
张祥云,字子青,莒人。同治元年(1862年)由禀贡生举孝廉方正,朝考以州判签河南,大吏重其品学,争延致之,萧县续修县志,聘为篡修。后仕唐县令,政有清声,未几,以疾告归,潜心读经、著书。其遗作有:《张祥云选详校》一卷、《评点效新书》一卷、《评点百金方》一卷、《日余追记》、《续萧县志》六卷、《窥陈睨拾》四卷、《松风圃诗文集》。
钱士魁(生卒年不详)
钱士魁,字擢廷,号星斋,同治庠生,莒城北郊钱家屯人。入泮后即厌于功名,潜心经史,笃好金石之学,尤精篆刻。其遗作有:《奇字考》两卷 、《古今字略集韵》二十二卷。
邴宛麟(1831年~1911年)
邴宛麟,字子骏,号卧云,又号耕云,出生于莒城西北田家官庄书香门第。邴童年父母双亡,依兄兆麟耕读维生。邴自幼聪慧,勤以经史、书画,常发奋忘食。此人学识虽博,但不慕荣利。光绪乙亥郡试,兄长约其赴试,宛麟拒往,并再三劝兄罢试。其兄虽在此场入庠,但后在宛麟影响下,绝意乡试,尔后兄弟皆为雪山一带“寒馆先生”。
邴宛麟为晚清山林派画家,十四岁所画《风雨牧归》,被称之为神童妙笔。少壮所作《沂山春晨》、《兰亭序写照》、《群仙献寿》……晚期所作《山雾海潮》等皆为佳作。其遗作有:
《说今》、《二十四品诗》及大宗传世画卷。卒后里人念其乡德,筑“双义祠”于洛山之阳,内供邴氏二兄弟牌位。
附:沂水文人秦鉴湖所撰邴宛麟墓碑全文
余少时即闻莒之西偏有卧云先生,以给事鸣于时,罗汉尤其著者也,余心焉慕之。已亥春,以小试在郡,晤其兄邴兆麟吉亭先生,问二先生何为不试?言舍弟因有哮吼之疾,专心修养矣!余更景而仰之。越三十余年至壬寅冬,自晋旋里,晤山董君,谈及先生曰:是吾师也。邴姓,名宛麟,字子骏,卧云是其号也。自五十岁贵县令王润章王公送一号曰耕云,即赠以若干图章,盖以绘事相知者也。其为人也,好读书,不为功名,知音律、星象、内经、易卜,善山水人物,传真写照,无论白描、设色皆有生动之趣。今年七十有馀,曾不知老之将至。尝与吾等讲周易性理、诸子百家,孜孜不倦。新著有《混元一气图》、《河洛图》、《说今》,又注《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有守先待后之志,余闻之,益钦而佩之。故不通介绍,遥往请谒,先生亦素知吾名,一见如故,胶漆相投焉。见其著诗品,谓名为品诗,而实品道,别开生面,于壬年之后,真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也。
伊州牧俞公见其著作,奖给“望重儒宗”四字匾额,亦先生韩荆州也。坐谈数日夜,时出新意,浩浩单沛然,洋洋如万顷之波,而莫测其际焉。瞻其貌,佛如也;听其言,蔼如也;门庭之内睦如也。兄弟怡怡,朋友切切,族宗乡邻睦如而和如也。问及修养之道,总不出周易,太极河洛外,此皆异端邪说矣!余退而告人曰:“吾今始有以知先生矣!”先生盖养性以事天穷理尽,性以致命者也。特疏以小传以传后世云。
管廷献(1844年~1913年)
管廷献,字士修,管廷鹗之胞兄,莒城北乡小窑村人。同治庚午科(1870年)举人,光绪癸末科(1883年)进士第三名(探花),光绪十五年、光绪十九年历任顺天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署兵、刑、工三科给事。其遗作有:《莒州志稿》、《梅园奏议》、《梅园诗文集》。
于长龄(生卒年不详)
于长龄,字寿山,莒城南前于家庄人。清同治壬午(1862年)恩和岁贡生。工书法,能诗词,擅绘画。巨幅山水,泼墨淋漓,浓郁古厚,承米氏笔法而又自成一格;画人物、花卉、翎毛随笔渲染,无不工妙。晚年授技诸辈,裔孙少山,传其笔法。其遗作有:《麻雀梅花》、《喜上眉梢》以及巨幅山水画等。
董玉辉(1854年~1935年)
董玉辉,字山,莒城西北下茶城人。董出身农家,十六岁因丧父而失学,自此挑起持家重担,上侍多病寡母,下抚两名稚弟,耕作余暇,夜读经史,苦练书画,二十岁初露锋芒,投邻村名画家邴宛麟门下为徒,得邴之器重,而以侄女婿之。至中年在画界始负盛名。其紧承山林派师教,作画素材多取乡土山水,田园乐景。《醉翁图》、《月下醉》等为其代表作。
于树封(?~1944年)
于树封,字疆辰(以字行),莒城东大街人。出身于商绅之家,通经史,精经营,善绘事。宣统元年,曾为山东谘议局议员,民国元年(1911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连任莒县商会会长,属德高望众之士。于树封善画墨牡丹、白菜、虾蟹等,民国以来,为莒地画界之佼佼者。
贺程九(1867年~1946年)
贺程九,字韶云(以字行),莒城西北岳家官庄人。出身于破落中产阶级。贺自幼聪慧,苦读经史,耕读余暇,习篆刻成癖。光绪之末,入山东省巡警学堂,毕业后,曾客居济南,事法界幕宾及家庭教师等非固定职业。民国初年回乡与莒地绅士文人多有交往。自此,专心铁笔之功。晚年穷窘,卒于故里。其遗作有:《著我斋印存》、《百寿图》等。
庄陔兰(1872年~1946年)
庄陔兰,字心如,号春亭,晚号春苔,莒县南乡大店(今属莒南县)人。十六岁考取童生,十七岁入郡庠,二十七岁乡试未中,翌年拔贡放乐安县(今广饶县)训导。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乡举,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编修、朝议大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时年三十八岁,留日二年后归国;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为山东省临时省议会副议长;民国三年(1914年)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翌年任第二届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国政商榷委员会委员;民国十四年(1925年)脱离政界居北京宝善寺研究佛经,时年56岁;1929年闲居青岛;1932年归莒,任《重修莒志》总纂;1936年居孔府任孔德成之汉文教师;1938年底,孔德成随蒋介石逃亡重庆,庄陔兰因体弱未随,留居孔府,于1946年9月病故,时年74岁。
周兴南(1879年~1947年)
周兴南,字韶亭,莒城西郊大湖村人。出生于小商之家,系晚清禀生。少壮时读书作馆,年逾不惑,始在莒县县长周仁寿署内为幕僚,后随周仁寿升迁临沂道从事文案小吏。1928年退居故里。
周工篆籀,精经史,与海曲王献唐交往甚密,周之编著,王常为之序。莒沂名寺、名人墓碑周常为之篆额撰文:纪映淮建坊考证碑、重修狐狸桥碑、浮来山、雪山诸多碑碣皆存其手泽。
1928年至1933年间,周之著作有《孙子兵法考释》、《石鼓文考释》、《金石汇补》、《歇后语集录》、《金刚经心悟》等。
1934年应聘为《重修莒志》分纂,在此前后,将莒地古人散佚之作,钩沉钓遗,校订印行。如:《柘山文集》、《焚馀诗草》、《玉台词》、《玉台文集》、《天石桥诗集》、《菊花百咏》、《虬云山房诗钞》等。
1937年抗战爆发,周开始崇信佛教,加入世界红十字会。1942年寄居城内贾家花园,一度应聘为莒县日伪所办中学国文教师。1944年莒城为共产党收复,周归居大湖村故里。1947年土改之始,被人民政府处死。
崔祝生(1904年~1997年)
崔祝生,男,莒县刘官庄镇汤家庄人。临沂五中毕业后,考入山东省省立第一师范艺术专修科学习,并受教于著名画家吴天墀。师专毕业后,在济南、曲阜师范任教员,后赴泰安任山东省政府宣传处美术科员,两月后转任滋阳(今兖州)县教育局局长。崔艺术上才华横溢,人品上坦诚正直,出任后觉察难于官场立足,于是毅然辞去局长职务,发誓不再从政。1932年,崔考入上海美专新设的绘画研究所,成为第一届研究生。此间,他受到刘海粟、潘天寿大师的指教,且在业余时间听取了鲁迅先生关于木刻艺术的讲座。学业完成后,他辗转山东、四川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他与一批热血教师组成战地服务团,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1947年,崔从四川回到山东,入山东医学院教材科工作。此间,他利用业余时间与刘鲁生、黑伯龙等一批进步教师在济南办起了“中国私立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教导主任,后任校长,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骨干。1948年济南解放时,在帮助我军全面接收学校、尽快顺利复课的工作中,崔作出了重要贡献。济南解放后,崔先后被推举担任济南市政协委员、市人民代表、济南市美术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美术创作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对推动济南市乃至全省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三十年代,崔的书画艺术就已见重于省内外,在油画、水彩画、素描及水墨写意画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研究,并相继在四川、重庆、三台及山东济南举办过个人画展。他的绘画艺术融中西画法于一炉,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1966年回乡后,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书法艺术的研究上,从而在书画界颇负盛誉。
崔在书法创作中一直坚持以简化字入书,对待艺术创作,特别重视其社会意义和政治教化作用。他的作品,从不抄录风月颓废之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创作了无数激励军民团结抗日的作品。1944年春,他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创作了题为“黎明之歌”的雄鸡报晓图,鼓舞抗日军民坚持到底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崔祝生先生作为中国民盟盟员、省内外著名画家、爱国人士,越来越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尊重,从1981年莒县成立政协以来,他连任五届政协常委,以体弱多病之身,积极参政议政。1982年,崔征得县委的支持,成立了“莒县书画篆刻学会”,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为全县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春,崔把自己历年来创作的五十余幅精品献给莒县人民政府收藏于博物馆,县政府为此为其颁发了奖金,崔将全部奖金献给县政协作为全县书画活动的基, 金。崔作过这样一幅对联:“理想必实现,奉献一砖多一砖,奉献一瓦多一瓦,人人多多;历史在发展,前进一寸高一寸,前进一分高一分,时时高高。”这是崔祝生朴素的心声,也是他一切言行的真实写照。
任英民(1911年~1998年)<, /o:p>
任英民,男,莒县浮来山镇任家庄村人。从曾祖起连续三辈酷爱书法艺术,皆习欧字。任幼承家教,初以欧为基,继而习赵。十七岁被招考为区立高等学校教员。此间正值前清翰林庄陔兰应邀在县城重修莒志,任第一次拜见庄翰林,即受到翰林的赞扬和器重,随在翰林指导下转习颜字,书艺有了长足的长进。翰林为应酬世俗繁杂的索请,常让任为其代笔。1935年,任至青岛“惜福镇小学”教书一年多;1936年,应已在咸阳任县长的邵立均先生之邀,到咸阳县政府任职;1947年,到青岛齐鲁公司任科长;青岛解放后,先后在工商局和建筑公司工作;1955年,先后调甘肃省设计院、城市建设局和市政管理处工作;1966年,被“遣返”回原籍。
在西安期间,有幸拜见了前往西安视察的于右任先生,得其嘉许和指教。并经于先生推荐,拜见了以汉隶、魏碑见长的著名书法家寇遐,多次受到寇遐先生指教,博研了汉隶、魏碑、商周钟鼎以及晋唐书法。任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笔墨相伴,把书法作为业余时间的最大乐趣,孜孜不倦,80年如一日,至真草隶篆诸体皆有深厚的造诣,形成了一种俊逸遒润、朴茂厚重、潇洒灵动、严谨精到的风格。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内外一些重大展览,并为山东、湖南、甘肃、福建等省文史馆收藏,还被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国外友人,先后为日本、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邀请展览和收藏。其名被编入《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
任对绘画、文学、诗词等艺术都有较深的研究,心清神逸之时所作水墨兰草清劲、温润、挺秀、雅宜,颇得平和典雅的韵致,深受大家的喜爱。诗词、联句虽不常作,然兴之所至,亦必有清词丽句。
任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1981年以来连续五届担任县政协常委,并被聘为临沂地区书协副主席、日照市文联、莒县文联及莒县书协的名誉主席,1990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作为县政协常委,对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作为县书画篆刻协会的发起筹建人之一,在培养新一代书画人才、推动全县乃至临沂地区和日照市书画事业的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式云(1914~
宋式云,原名学信,字中孚、峦谷,别署竹溪、海右画奴,居室碧梧山房。莒县城阳镇西大街人。初中毕业后,入莒县国术馆学艺,后应聘任小学教师,抗战爆发后加入国民党县长许树声创办的政治部受训,一年后,经艾光楼同志引荐,赴沂水下蔚村抗大党校山东分校学习,后赴沂水南墙峪村“鲁艺”山东分校学习美术。日寇大举“扫荡”沂蒙山区时,学校“化整为零”,返乡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时局动荡,流落南京等地,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辗转南方各省。建国前夕,复员回家,在莒县城里小学任美术和体育教师。1974年离休,而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国画艺术的创作研究活动中,并参与创建起莒县城阳工艺美术厂。
宋式云自幼酷爱绘画艺术,12岁始,便访尽乡里画界名流。曾受艺于画家于臣(辰)、于小臣、李伯羲、民间雕塑家马明江、刘鹤仙(字聘三)等。每遇佳作,常伫立于画前,如痴如呆,久久不肯离去。读小学时,即已崭露头角。翰林庄陔兰看了他临摹的郭熙《早春图》后,大加赞赏,并当即挥笔为其题词。宋初从山水入手,临摹清初四王,继学马远、夏圭,后逐渐拓宽画路,花鸟、禽兽、人物俱入腕底。远涉宋代工笔重彩,清代恽南田、蒋南沙、八大山人、八怪、任伯年诸家的工笔、小写意,近取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大写意,皆得其神韵。宋常言:学多家多派,决不可猎奇,而是为得众家滋乳。师古不泥,不为古人画奴,学为我用,每学一家一派,决不草率而过,而要精研细摹,得其精髓,取其塑造自我之所需,以践专精博取之道。宋常以齐白石“学我者死,似我者活”一语自律。在“鲁艺”就学的两年里,得王韶洛、杨敬石、臧仲文诸名师指点,深悟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理。
师法自然,又是宋先生一生恪守的信条。他把古人那里学来的画理画技,带到大自然中去印证,不断赋予艺术作品以新的生机。青年时代的军旅生活,使他得以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黄果树瀑布之壮观、桂林之奇绝、漓江之秀美、洱海之明澈、蝴蝶泉之神秘等景致,并铭刻于心。步入晚年,更寄情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常于池塘边细察鹅鸭戏水,花丛中详观蓓蕾艳姿。电视里播映的“动物世界”、“神州风彩”等栏目,也成了他窥察大自然的窗口。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十个春夏秋冬,使之终成大器,名播齐鲁画苑。耄耋之年,宋画兴犹酣,先后在济南、潍坊、上海、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上海朵云轩画廊展览部主任、著名画家应诗流先生看过他的画展后,中肯地谈了观感:“先生人老画意新,作品很有气势,以淡墨表现古朴老辣的神韵效果很好;纵观展览,看不出地域性。”近年来,宋的大量作品被国家、省、市文史部门收藏,并刊载于《美术》、《齐鲁画刊》等刊物。
宋现为莒县政协常委、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临沂画院副院长、日照市文联名誉主席。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宋作为莒县书画篆刻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为发展和推动全县书画艺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来莒访问检查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外地友人及广大的书画爱好者奉献了大量的画作,同时还有作品远传日本、美国、新加坡、南韩、香港、台湾等地,为莒书画艺术之乡增了光彩。
杨明文(1915年~1966年)
杨明文,沂水北关人,5岁因天花致盲。幼颖悟,强记性,入耳不忘,长大学就谋生技艺,弹拉说唱俱通,尤精邃文戏。杨时常来往于莒沂两县沭东一带,后与莒县刘家盲女结为夫妻,遂赘居其家。时值抗战,杨慷慨好义,思想进步,在党的领导下,发动近二十位盲人成立丰收盲人协会,并加入鲁东南盲人救国会,自编新词,宣传抗日和反对封建迷信,常出没于敌占区为八路军传递信件。
1942年,在行往沂水途中被汉奸抓去,送往沂水日军司令部关押达8个月之久,后为八路军救出。
解放后,杨说新唱新,热情宣传建国方针。1966年农历
正月十五日不幸病逝,终年52岁。其口头创作《男女婚姻要自由》等,至今还传唱于盲艺人界。
王玉宽(1917年~
王玉宽,男,字容普,号精勤室主人,生于莒县库山乡源河村。从6岁起就被其父关在家中读书、临颜真卿字,一写就是8年。后又偷学柳体,继而习欧、赵体,同时学习绘画。14岁制印,17岁给他人写碑文、作画。虽是农民,但以种田为副,以制印、画画与写字为主。后来担任小学教师,他把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写字中去。当时莒北一带需要写画的地方,大都请其执笔;鲁中南行政公署、莒北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所用印章大都出自王玉宽之手。通过实践,其境界和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王广临魏晋诸家、汉碑篆隶,并借鉴了当代的一些名人墨迹,博览广收,凭着他过人的悟性和几十年苦学苦练的深厚功夫,形成了以工整秀丽、精到严谨、遒劲浑厚、温润典雅为特点的书风,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展览,并在1994年山东省人大系统举办的全省“金春杯”书画摄影大赛上获二等奖。多家报刊杂志对其作过介绍,《大众日报》、《山东人口报》等栏目曾在几年的时间里一度以其题书作为长期专用标题;中央文史馆和山东、广东、江苏、河南、内蒙古等省文史馆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其中1993年为山东省文史馆书写的千字文20条幅,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近年又先后出版了《王玉宽楷书千字文》字贴和《王玉宽、宋金鼎书画作品集》。
近些年,随着王玉宽的声望越来越大,周边县市及济南市机关来请先生写字的络绎不绝,外地区索求墨宝者更多,可以说笔迹遍及大半个山东,而且不少作品赠往日本、南韩、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王老在艺术上虽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但他却毫不自满,仍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凡是书画方面有一定造诣者,不论老幼,他都以礼相待,以师相尊,请大家给自己指正,并善于从别人那里(包括自己的学生)发现并吸取所长,以不断提高、丰富自己。对虚心求学的青年,他满腔热忱、不厌其烦地耐心指教,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不断地关心、检查、督促指导他们积极进取。不少后学者在他的悉心指数下,已自学成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以“精勤室”为书斋名,这正是他一生笔耕不辍、辛勤劳作,为广大干部群众服务的真实写照。
自1981年至今,王连任五届县政协常委,先后被聘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临沂地区书协主席、日照市文联、莒县文联、莒县书协名誉主席,并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八十年代初,曾配合崔祝生先生发起筹建了莒县书画篆刻学会,为发展莒县书画艺术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艺术的学习研究上,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作为县政协常委,王又经常利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各种形式就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向各级政府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为了办好人民群众的福利事业,先后向乡敬老院、幼儿园、学校、医院、救灾等捐款达几万元,得到干部群众的厚重。
张静波(1923~1995)
张静波,男,原名张庭垣,字汉臣,又字文山,莒县峤山镇牛家庄人。9岁入私塾,12岁转读学堂,13岁考入莒县城里高等小学,因家境贫穷而辍学后,经亲朋推荐入招贤完小,仅读半年,因“七.七”事变再次失学。1938年夏,投笔从戎,加入国共合作创办的“莒县战地干部训练班”,结业后被分配到莒县动委会任工作人员。同年秋,被党组织调往设在沂水县岸堤的山东军政干校学习,在此进一步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结束后,先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沂水第三独立营、山东纵队第二旅、赣榆独立第一团等部,相继担任青年干事、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1942年离开部队,转入滨海抗日行署任文教科长、滨海地区文工团团长。1944年春在反“扫荡”中负伤。1946年任滨海地区支前指挥部秘书,曾带领民工支援莱芜、孟良崮战役。1948年秋转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1951年调沂水专署行政干校任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改正。1976年离休后,应莒县文化局之聘,任创作员。自八十年代中期,致力于书法艺术研究。
张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常因未能获得系统的院校学习机会而惋惜;凭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弥补了这一缺憾。戎马倥偬的青少年时代,一直未停止过求知上进;和平时期,更是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知识,且视书如宝,嗜读成癖,广涉文学、诗词、书画、戏剧等多门类。自幼即有夜读习惯,并以博闻、强记、健谈见长,惯以穷根溯源治学,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精彩篇章,多能成诵。有“莒县四大才子”之称。
先生任教期间,是一位颇受领导信任、学生敬重的优秀教师,他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语言和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六十年代始,先后创作了《晨曲》、《村头小事》、《大嫂子队长》、《车向长虹》等十几出小戏曲。为写好反映抗日战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京剧《古城烽火》,“文革”前后,曾奔波于南京等地,遍访莒城解放的知情者,几易其稿,不断加工提高,使该剧于1964年和1978年两度赴临沂地区参加会演,均获好评,连演百余场不衰。1981年同范维文同志合作编写的大型新编历史剧《金扇记》,荣获地区创作奖。因其深谙唐诗宋词元曲,故所写戏词韵律和谐,生动感人,雅俗共赏,受到同行的赞誉。八十年代,他被定为省、地重点剧作者。其间,他还参与了莒县旅游景点的考察和规划工作,并协助县博物馆撰写了文物志。
书法,是张所喜爱的艺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书法热”,使他焕发了书艺青春。虽说他在前半生未得经常临池,但凭着他一生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文史功底,加之出众的才华,遂一发而不可收。读临法帖,研读书论,明察时尚,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锐意进取”为铭志,10年的辛勤耕耘,书艺大进,形成其特有的刚健、恣肆、豪放的艺术风格。他才思敏捷,常即兴撰书诗词联语,效果颇佳。其书作在县、地、省展览中,获得行家的好评,不少作品流传海外。正当他锐意进取之时,不幸身患顽症,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同病魔搏斗着,5年中,他的精神支柱始终未被摧垮,坚持书法创作研究。双目几近失明,他便借助放大镜作书;在生命弥留之际,以默写、意会来驱除病痛。
张一生耿直,不善逢迎,每于政见或学术论辨,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谬误总要直言不讳地予以批评指正。他好胜而不恃强,不计名利,乐于提携后学,其敬业精神为后人所敬佩。自1984年至1993年连续三届担任莒县政协常委,1990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被吸收为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建设性意见,批评不正之风,敢当诤友。同时,大量地参与了全县书画活动的组织工作,为推动全县书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毛毓璞(1923年~1989年)
毛毓璞,字石生,以字行(40岁以后常用毛迅为笔名发表作品,故同仁渐以毛迅称之)。莒县刘官庄镇毛家屯人。7岁入邻村陈家屯小学,因勤奋聪慧,学业屡优。受家族、环境影响,稚龄即酷爱音乐,岁即能用胡琴、三弦等民乐演奏乐曲,乡里称之为“才子”。
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莒县初级中学,翌年冬因日军侵莒辍学回乡,居家年余,刻苦攻读,修完初中课程。1939年夏,不顾家人拦阻,奔赴沂蒙山里考入共产党创办的“山东鲁迅艺术学校”,不足一年,因环境恶化学校疏散,再次失学居家。1941年冬,经族人带领,冒险逃离日统区的家乡,至莒县东南乡抗日根据地从事救亡教育工作,先后在中楼、横山一带任小学教师、文教助理等职。1945年,共产党收复莒县全境,毛调入县城,先后任城里小学校长、城阳区文助、县文教科视导员等职。1950年,毛迅奉命创建莒县文化馆,委以副馆长主持工作,从此,潜心莒县群众文化事业,40年如一日,为莒县的文化档案、图书收藏、民文集存积累了大宗资料。从1960年开始,专心于歌舞创作与民歌搜集整理。五六十年代,先后在省、地级刊物上发表作品220余件,获地级以上奖励十余项。其中,女声表演唱《纳鞋底》和女声独唱《沂蒙山区好地方》(与任世成、李堂全合写)于1964年“上海之春”音乐会荣获创作奖,《上海晚报》、《文汇报》皆载专文、剧照予以评述褒奖,并被录音制成唱片,上海文化出版社刊印单行本3·2万册,发行全国,196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将其纳入《新时代唱新歌》,再次出版。1965年,借调临沂地区文艺工作队为编导。1976年调回莒县文化馆,1978年离休。遗作有诗若干首,民歌一宗。
周锡奎(1927~
周锡奎,亦作悉馗,男,字秋圃,晚号笑通,莒县城阳镇后营街人。毕业于建国学院。自1948年任教,直至1982年离休。1950年至1957年间,先后在《新观察》、《前哨》等刊物发表杂文、诗歌等多篇,其时用笔名周围、了了等。1957年后搁笔专心教学。
离休后,先后编篡《莒县地名志》、《莒县工运史》、《莒乡联语》,并与他人合作编著出版《马今古》、《莒县文史资料》第九期、《浮来山》、《屋楼崮》等。另主编莒县县志宗教、民俗、大事记等篇章。
苏兆庆(1935~
苏兆庆,男,莒县城阳镇南关街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校。莒县博物馆研究员,山东考古学会理事、山东博物馆学会理事、山东钱币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著有《莒县文物志》、《考古发现与莒史新征》、《古莒遗珍》,在《文物》、《考古》、《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古文字研究》、《中国农史》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曾为莒县、日照市两级科技拔尖人才。
于永胜(1939~
于永胜,男,莒县城阳镇南关街人。自幼爱好美术,上小学时在宋式云、张培桐老师的启蒙下,学习国画、木刻、剪纸等。1955年在上中学时,创作的剪纸作品《卖余粮》被《临沂大众》刊登。自此在《大众日报》、《青年报》和《临沂大众》等报刊陆续发表作品40余件,后因故停止了创作。
1978年后,重新开始创作,共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件:作品《人勤春早》、《养鹿姑娘》在《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刊登;1987年创作的《春天》等3幅作品参加全国雪花剪纸联展;1991年创作的《鲤鱼跳龙门》、《麟麟送子》、《丰收》等7枚藏书票参加全国美展和山东省首届藏书票展;同年创作的巨幅作品《欢迎土地法实施》参加山东省“土地颂”书画展获一等奖;1992年创作的剪纸作品《颗粒归仓》先后被《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人口报》等五家报刊刊用;1993年创作的《植树》获山东省好新闻美术作品评选三等奖;1994年创作的《春回大地》获省新闻优秀奖;同年创作的《斗牛图》、《春曲》等十幅剪纸作品赴西班牙展出。九十年代以来,于永胜认真探索实践剪纸艺术新工艺。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他创作了一幅长6米,宽0.8米的《百虎图》,作品水平之高,规模之宏大,堪称中国剪纸艺术之最。
于永胜现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日照市美协会员,莒县农民画学会会长,莒县美协副主席。他的创作生活和艺术成就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日照电视台作过专题报道。其事迹先后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剪纸家》和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中央书画院编辑出版的《工艺美术通鉴》等书。
刘树芬(1941年~
刘树芬,男,洛河乡大张宋村人。1961年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教研员、县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文化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等职。现为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日照市文联理事、市作协理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自少年便喜爱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任县文化局局长期间,带领文化系统干部职工,为莒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争创社会文化先进县,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倡导搜集整理出版《龙的传说》一书;1990年组织编纂《莒县民间文学集成》(三卷);1993年整顿发展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文学等10个协会,发展会员500余人;1998年开始与周笑通编著出版莒地旅游系列丛书《浮来山》、《屋楼崮》、《马今古》等;1999年与贾锦福合编《陈毛美纪念文集——真爱如花》;2002年出版《莒城史话》、《相约古莒城》、《验方集粹》;2003年参加编著《中国古都研究》、《棋山镇志》;2004年编著出版《莒地旅游景点传说故事》、《勿忘在莒》;多年来撰写理论文章与文学作品200余篇。
徐永田(1942年~
徐永田,男,大石头乡徐家村人。大专文化,1964年参加工作。现任莒县能源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书协理事、莒县书协副主席。徐自幼酷爱书法艺术,1983年入中国书画大学济南分校学习3年,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班学习一年,1995年考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学习两年。十多年来先后受教于欧阳中石、沈鹏、刘艺、李志敏、魏启后、王景芬等。其小楷书法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中楷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大展》,并获中青年组二等奖;行书作品在1999年《书法报》社举办的展览中获二等奖。其书法作品多次被《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刊用。